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

打造生态绿色产业价值链

24小时咨询电话 >>

86-29-68901656

解读矿山修复2025最新政策:资金申报、地方立法与生态转型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5-06-10  浏览次数:85 次  来源:星空体育平台
    2025年2月,财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的通知》,为新一轮矿山生态修复按下启动键。这份文件与地方立法突破、企业创新实践共同构成2025年矿山修复政策体系的“三驾马车”。
    在“锰三角”核心区湖南花垣县,一片曾因锰矿开采而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如今地表水锰浓度已降至0.012mg/L,比2023年下降65.7%。这一变化背后,是全国首部县级矿山生态修复法规的实施与中央财政资金的精准落地。
    01 国家战略部署
    财政部与自然资源部在2025年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每个省份申报项目不超过3个,但每个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实施期限统一为3年(2025年6月—2028年6月)。
    中央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地区,支持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申报项目必须满足治理面积不少于10平方公里的基本条件。
    但并非所有项目都能获得支持。政策明确划出五条红线:
    - 不符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的项目
    - 有明确修复责任主体的项目
    - 已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
    - 广场、雕塑、“堆大户”、“造盆景”等政绩工程
    - 审计督察发现问题未整改的项目
    资金审核采取严格的绩效挂钩机制。2022—2024年度获支持项目的投资完成率和资金支付率必须达到80%、60%、20%(截至2025年4月30日),未达标省份将按比例核减2025年申报名额。
    02 地方立法突破
    2025年3月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正式施行。据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显示,这是我国首部规范县域矿山生态修复的地方性法规。
    这部不分章节仅12条的“小快灵”立法,在湖南省人大立法工作报告中被誉为“地方立法的靓丽风景线”。它解决了三大核心问题:
    - 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机制
    - 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
    - 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条例》特别鼓励建立渝黔湘三省(市)三地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共同打击行政边界区域破坏矿山生态的违法行为。这一创新设计直指“锰三角”跨界污染治理难题,为全国矿区治理提供了跨区域协作样本。
    花垣县的立法突破不是孤例。江西已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新疆、内蒙古等地也纷纷修订相关法规。中国矿山修复的法治基础正在快速夯实。
    03 2025政策亮点解析
    2025年矿山修复政策体系呈现出三大创新方向:
    - 系统化治理导向
    政策要求申报项目“统筹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技术路线必须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自然资源部官员指出,当前修复理念已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强调遵循自然演替规律。
    - 多元化资金机制
    中央财政资金发挥撬动作用,政策鼓励“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湖北荆门,当地通过政府主导EPC模式投资7600万元建成矿山遗址公园,又通过市场化模式完成沙洋县云雾观矿区治理。2025年政策允许将不超过总投资10%的资金用于口袋公园、绿道等便民设施。
    - 科学化绩效管理
    全过程绩效管理成为硬性要求。省级部门需细化完善绩效目标,每年开展绩效自评;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将直接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决定后续预算安排。这种“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确保了财政资金切实转化为生态效益。
    04 挑战与前景
    随着2025年政策深入实施,矿山修复面临三大挑战:
    - 治理技术瓶颈
    高寒地区、陡峭边坡、重金属污染土壤等特殊立地条件下的修复技术仍需突破。理塘县日乃金矿在修复初期曾遭遇“高原上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的困境。这需要加强科技攻关,发展适应性修复技术。
    - 资金平衡难题
中央财政要求每个项目不低于5亿元的投资规模,对地方财政形成压力。荆门市在三年行动计划中需完成980.36公顷修复任务,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如何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
    - 长效监管机制
    “防止以生态修复之名行采石之实”已被多地写入监管文件。随着修复规模扩大,必须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避免出现新的生态破坏。
    尽管挑战重重,矿山修复领域仍呈现广阔前景。自然资源部已明确下一步方向:围绕生产矿山监管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两条主线,聚焦消化存量、遏制增量两个目标,持续推进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重大工程等七大业务体系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的效益正在显现。在四川理塘高原,日乃金矿的修复区植被成活率从最初的不足30%提升至85%,曾经消失的野生动物开始回归。花垣县地表水锰浓度一年内下降65.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
    这些数据背后是生态理念的根本转变:从简单的覆土植绿到系统性治理;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多元投入;从追求表面景观到重建生态韧性。随着2025年政策的深入实施,更多矿山将经历从“资源榨取”到生态共生的蜕变之路。
相关文章: